|
從2016進口紗論壇看全球紡紗產業發展 |
發布者:admin 發布時間:2017/1/10 8:10:51 點擊:2712 |
由于勞動力、原料等各項生產成本不斷提高,中國紡紗企業在低端產品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逐漸減弱,印度、巴基斯坦的產品搶占市場份額。與此同時,越南紡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全球紡紗產業格局將如何變化?中國紡紗企業應如何轉型升級?美國和中國臺灣紡織企業的轉型之路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在日前舉辦的2016進口紗論壇上,嘉賓們就各地區紡紗產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規劃,如何合作共贏等話題展開了交流和探討。從中不難看出全球紡紗產業的發展方向。 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各有優勢 從中國純棉紗進口來源國看,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居前三位。2015年,中國進口的純棉紗中,印度份額,巴基斯坦、越南分列二、三位。而今年1月~4月的數據顯示,進口自越南的純棉紗比重迅速提升,超越印度,成為。印度在中國進口紗來源國的主導角色會不會動搖? 印度棉紡織品出口促進委員會(TEXPROCIL)副主席Ujwal R.Lahoti分析了印度紡紗業的優勢。印度是世界上的棉花生產國,棉花產量相對于紡紗產能過剩,使得其具有原料優勢,而且印度具有世界的紡織行業、設備生產商以及年輕的生產管理人員。印度有能力通過高科技在各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效率,產出更高品質的紗,從而生產出更具價格競爭力的紗線。 Ujwal R.Lahoti認為,印度和中國紡織品生產商的合作非常必要。鑒于印度在紡織品制造方面現有以及未來持續存在的明顯優勢,中國紡織企業家與印度供應鏈的銜接是有利的。同時,由于中國和印度在不同原料上的優勢,雙方可以在原料環節實現互補。中國紡織企業對印度紗線和坯布企業優勢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升中國紡織企業自身的競爭力。而印度紡織業在融入中國紡織供應鏈后,將成為全球競爭力的紡織產業。中印雙方通過投資合作,終實現互利互惠。 印度Tirupati Yarns公司總經理Dharmendra Goyal認為,印度已經在生產成本、匯率等方面擁有優勢,如果棉紗產量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印度棉花將更具競爭力。他提出,印度棉紗應該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并向全球擴展,尤其是向其他亞洲如孟加拉國、越南和巴基斯坦等市場擴展。 越南紗市場份額快速增長,中國走出去的紡織企業也比較青睞越南,2016年越南市場是否有更多機會?越南棉紡協會(VCOSA)主席Nguyen Van Tuan表示,TPP和EVFTA協議對越南紡織品服裝行業帶來長遠利好。目前,越南服裝出口目的地國中,美國占比達到47%,美國從越南進口紡織品平均關稅為17.5%(范圍為12%~32%)。按照TPP協議,如果滿足“從紗開始(Yarn Forward)”的規律(生產面料的紗線產自越南),那么進口關稅將被取消。越南服裝出口至歐盟的占比達到15%,目前歐盟從越南進口平均關稅為9.6%。EVFTA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后,進口關稅將在7年內被取消。 按照規劃,2025年越南紡織品服裝行業工人規模將達到500萬人、紗錠將達到1790萬錠、面料產量達到120億平方米、出口額將達到500億美元。2000年~2013年,越南紡織品服裝行業外商直接投資82億美元,而2014年~2015年,越南紡織品服裝行業外商直接投資達58億美元。 巴基斯坦棉紗曾經占據我國進口紗多的份額,近年為何不斷萎縮?是否還有提升潛力?AA LEATHER公司總經理Ahmed Ellahi認為,目前巴基斯坦面臨棉花產量下滑(本年度下降34%),出口沒有退稅,難以獲得研發支持等方面的挑戰。此外,土耳其紡紗行業投資大幅增加,使得巴基斯坦面臨激烈競爭。但不可否認,巴基斯坦仍然具有自身優勢。 巴基斯坦紡織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紡織品出口額從130億美元翻一番增至260億美元,紡織產業在GDP中的占比從8.5%上升至10%,在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市場的占有率從1.8%上升至3%,紡織產業就業人數從1500萬人翻一番增至3000萬人,紡織產業新增投資10億美元/年。 中國臺灣和美國的轉型經驗 對中國紡織企業來說,轉型升級的要求當前非常迫切,但具體該怎樣轉型?中國臺灣和美國紡織業的轉型歷程或許可以提供借鑒。 臺灣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介紹了臺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上世紀90年代,臺灣紡織業面臨內外部競爭壓力。2000年,中國臺灣紡織業制定了快速跟隨的發展策略。一是遵循“雁型理論”,跟隨日本發展功能性化纖。二是推動再造產業競爭力計劃,協助紡織業者健全財務及融資機制,加速投資;推動建設海外據點,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強研發投入和提升技術能力;全面實施電子化快速反應及科技化管理;開發產業人力,引進高科技人才;結合兩岸紡織產業優勢,強化產銷整合體系;提升紡織產業形象,夯實發展基礎。 在產品上,臺灣紡織業著重發展創新功能性紡織品,主要應用于運動、休閑及戶外等產品。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研發周期長、產品認可度低等障礙,為此臺灣紡拓會建立了機能性紡織品驗證機制(TFT)。目前,TFT驗證機制已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產業標準。 黃偉基表示,在面臨內外壓力時,窮則變,變則通。業界應互相激勵,以協同合作代替零和競爭,度過難關。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頭及產業的文化特質。 在美國宣布制造業回歸計劃后,美國紡織業再次引發關注。美國Frontier公司亞洲運營總監薛飛詳細分析了美國紡織業的轉型之路。 紡織服裝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也曾是美國的支柱產業以及就業大戶,但1950年~2001年紡織業在美國GDP中的占比縮減了16%,從業人口減少30%。雖然從業人數驟減30%左右,但紡織業產出維持平穩,甚至期間有所增長,轉型成效明顯。如今,美國紡紗產品結構中,氣流紡占67%,環錠紡占20%,噴氣紡占10%,渦流紡占3%。美國紡織業主要通過產業轉移、兼并收購,實現專業化、自動化,大量投資信息系統、管理系統提升,大規模定制,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和靈活管理滿足客戶特殊需求等措施實現轉型。 中國棉紡織行業如何適應高成本? 近幾年,中國棉紡織行業景氣指數都在45~50區間內,行業運行欠景氣。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王青翠介紹,隨著企業加快轉型升級,調整產品適應市場,去年四季度以來企業運行趨穩,景氣指數略有抬頭。 王青翠分析認為,隨著環境治理要求的提高,受棉花成本和質量影響,紗線生產高成本時代的到來已是必然。但我國棉紡織行業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完整,未來內需市場仍有較大潛力。預計隨著全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行業將保持低速增長。產品產量理性回落,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技改升級任務艱巨。高品質棉花供應缺口大,棉花新政策或將明朗;進口紗增速減緩,國內棉花消費量或有提升;外貿短期內難回暖,國際貿易競爭將更激烈。 王青翠提出,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棉紡織企業的調整創新集中在5個方面:,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產品品種,提供有效供給;第二,生產向數字化、連續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第三,增強非棉纖維創新開發能力;第四,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第五,提升國產棉花質量,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 薛飛對比了中美紡織業的情況。他認為,中國紡織業的優勢是勞動成本相對可控,產業配套能力強,產品齊全;劣勢是企業分散,小企業多,人均效率不高,開發新產品、新技術能力不足,工藝配套技術匱乏。而美國紡織業的優勢是實現規模化,生產效率高,設計和技術能力強;劣勢是生產缺乏彈性,更注重數量和生產率。 薛飛建議,中國紡織業應基于比較優勢進行產業升級,保留中低端,努力向高端邁進,走中國特色的轉型之路。加強技術創新、品牌建設,提升國際議價能力。對企業而言,薛飛認為,生產型企業應精益生產,減少浪費,經營型企業應數據化,實現快速反應。 |
相關新聞: 紗線產業:尋找新資源 步入新領域 “一帶一路”助力棉紗企業 上海纖檢所加強紡織企業工業下腳料監管 上月出口增速強勁超預期 企業信心改善 多位政協委員聯名建言進行“棉花直補” |